在职业教育领域深耕22载,徐言生完成了从企业工程师到教学名师的蜕变。从珠江之滨到陇原大地,他以实际行动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用工匠精神诠释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扎根教学一线,徐言生深知实践对于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在校内创立空调维修中心,将课堂延伸到真实工作场景中。二十多年来,他始终与学生并肩作战:在设备检修现场攀高爬低,在不足1米的狭窄吊顶层内匍匐指导——身体力行诠释"知行合一"的真谛。他领衔打造的"金课"获《南方日报》专题报道,被媒体赞誉为高质量“金课”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成功案例。
徐言生的育人情怀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也延伸至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初入教坛时,他就精心绘制"珠三角制冷企业走访路线图",两年间走访上百家企业。即便遭遇"门难进、脸难看"的困境,甚至在带学生赴广州面试途中遭遇小偷划衣扒窃,也未能动摇他搭建校企合作桥梁的决心。这份执着最终促成美的、海尔、科龙、格兰仕等龙头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为学生铺就高质量就业之路。《人民日报》曾以"高就业率背后故事多"为题报道徐言生的这些事迹。

作为学校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从广东省示范专业到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的领航者,徐言生深知改革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他系统钻研职业教育理论,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用精湛技术和无私奉献赢得企业信任。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他长期无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员工培训,寒暑假成为他的另一个"工作时段"。
2006年冬天,为攻克广东瑞欣公司在山东莱芜的冻干技术难题,徐言生在零下十几度、无供暖的环境中奋战一个多月。设备调试周期长达30多小时,他通宵值守,手脚布满冻疮,最终换来项目成功。这份匠心与赤诚,为专业发展开辟了校企协同的快车道,奠定了丰硕成果的基石:二十余年来,徐言生主持或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校企合作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10项,为佛山"制造名城、家电之都"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作为教育部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广东省"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徐言生肩负着培育"工匠之师"的使命。他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制企业实践、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的"成长路线图",倾力提供资源,主动分担教学任务,悉心指导2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名开展博士后研究。
正是这种"甘为人梯"的胸怀,点燃了团队"传帮带"的薪火:专业内涌现出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广东省珠江青年学者,能源教研室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相关事迹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个人发展典型案例。

本土教师团队发展壮大之际,徐言生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2018年,他跨越千里,在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培黎职业学院)设立名师工作室,将工匠精神播撒到陇原大地。近八年的帮扶工作中,他带领团队、亲自授课、拓展资源,牵线企业向培黎职校捐赠价值近2000万元的实训设备及教学软件,助力该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21年,在教育部职成司统筹下,由我校牵头,联合广东、江苏两省9所优质院校"组团式"支持培黎职院发展。2023年9月,56岁的徐言生全职赴培黎支教一年半,分管教学及协作帮扶工作。在他的推动下,帮扶工作成效显著,获教育部高度肯定,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丹培黎学校时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从实训车间的躬身示范,到职教改革的锐意进取,从本土团队的精心培育,到东西协作的深情投入,徐言生用工匠精神锻造职教之魂,以教育家精神践行育人初心,不仅点亮了学子技能成才之路,也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