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21日,我校、广州职业技术大学与贵州交通职业大学的青年学子组成实践团队,开展为期十天的“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团队以“红旅智联,粤黔共兴”为主题,在行走中感悟国家战略,在实践中践行“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宪法精神,用青春力量架起粤黔协作的连心桥。
溯源数智根脉:在前沿实践中厚植科技自信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广东科技高地,在虚实交织中触摸“数智未来”的脉搏。在广佛公共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数字技术构建的虚拟场景让学子们直观感受科技赋能教育的无限可能;特斯拉中心的智能生产线与新工数字中心的前沿成果,展现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澎湃动能。白鹅潭艺术中心的匠心之作与顺德美的、库卡机器人的智能制造车间形成奇妙呼应——前者以艺术诠释岭南文化的坚守,后者以机械臂的精准舞动彰显“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跨越。

随后,实践团队实地探访黄龙村,直观了解黄龙村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示范典型。这为学子们后续投身民族地区实践埋下了“学以致用”的宝贵种子,激励着他们在未来运用所学知识,为更多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深耕民族沃土:在文化交融中筑牢团结之基
实践团队跨越千里奔赴贵州,在多元文化中探寻共兴密码。在文化千岛艺术馆,学子们亲自体验非遗叶雕技艺,在指尖翻飞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交通博物馆的展陈与实训隧道的实景教学,让“天堑变通途”的贵州奇迹变得可触可感,西部山区交通的跨越式发展,正是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台盘村慰问残疾人家庭时的暖心交谈,到偏寨村苗族老人讲述的红色故事与姊妹节传说,团队在点滴互动中读懂“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深意。在西部山区警示基地,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与传播,更让“守护生命”的责任意识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感共鸣交织升温。

播撒智慧火种:让数智之光照亮民族未来
“同学们看,这个机器人能跟着指令跳舞哦!”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安置区,实践队员们带来的智能教具前围满了好奇的孩子。学子们将在广东学到的智能制造知识转化为生动课堂,手把手教孩子们操作简易编程设备、体验科技小游戏。当孩子们的笑声与机械的运转声交织,一颗颗科技的种子悄然种下——这既是“数智未来”主题的生动落地,更是粤黔协作在民族地区的具象表达。

从广东“学”到贵州“用”,从科技研学、红色体悟到民族地区服务,实践团队以“数智”为笔,在粤黔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言:“这场实践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将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战略部署转化为青春行动的尝试。”当青年学子的足迹印在红色土地与民族村寨,当科技之光点亮少数民族孩子的眼睛,“红旅智联,粤黔共兴”的初心,正化作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青春力量。

供稿:梁思敏
审核:饶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