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4日,智能制造学院6名教师、30名学生前往云浮市云安区六都镇,以“数智未来工程·科技助农”为主题,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青年大学生“双百行动”:组织艺术科普夏令营,推动人才、技术、资源“三下沉”,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与“数字基因”,书写科技赋能乡村的青春答卷;开展青年“智”旅乡村行,以“党建+科技+服务+研学”四维赋能,通过测量机器人数据采集、家电义修便民服务、智慧助学政策宣讲、红色科创双线研学四大活动,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强劲动能,生动践行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艺术科普夏令营:播撒数智火种
在六都镇南乡中学的科技课堂上,突击队队员们向孩子们展示了“智醒狮”四足机器人、轮足机器人和机甲战车等,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机器人的平衡控制和步态算法;在实践环节,孩子们在大学生指导下亲手操作“智醒狮”机器人、轮足机器人、机甲战车和智能小狗等设备。这些互动体验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

“白石塔,白石搭,白石搭白塔…”在南乡中学的播音主持课堂上,孩子们字正腔圆的朗读声伴随着阵阵欢快的笑声。舞蹈课程则跃动着截然不同却同样精彩的活力节拍。在动感的音乐中,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学习如何精准控制身体的每一个关节。

播音主持中要求的气息稳定与逻辑重音,与操控精密设备所需的心智模式相通;舞蹈中要求的分秒必争的节奏感和空间感,恰是理解机器人运动轨迹的感性基础。这些美育课程如同一座精心设计的桥梁——起点是美的‘欣赏者’与‘消费者’,终点是制造的‘思考者’与‘创造者’。”
青年"智'旅乡村行:四维赋能显担当
测绘未来:机器人“智绘”乡村发展蓝图
在六都镇的青石板巷与百年祠堂间,由智能制造学院师生组成的测绘团队,正以毫米级精度对“五大家”清代古建筑群进行三维全景扫描。每一次激光的精准捕捉,一笔一划地为古镇绘制“数字基因图谱”。

义修惠民:汗水浇铸“智造为民”初心
六都镇人民政府大门前的摊位,智能制造学院的师生们支起临时维修台,为居民提供家电义修服务。嗡嗡作响的老式风扇、煮不熟饭的电饭煲、哑了二十年的古董收音机......38℃的烈日炎炎下,师生们两天内让100余件罢工的家电重获新生,为80余户家庭省下进城维修的奔波与近千元的维修支出。在维修队忙碌工作的同时,队员还走进当地中学,开设家庭用电安全实训课,通过展示违规电器、放映演示湿手触电、电线老化短路等危险场景,配合典型案例,给学生们科普安全用电知识。

智助求学:政策“云”播撒希望之光
“智惠‘云’传”宣讲团打通助学最后一公里。在云浮市云安区六都镇,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生源地助学贷款、广东省各学段学生资助政策精心制作成通俗的解读小视频,在六都镇政府的LED大屏上滚动播放,让过往群众直观了解国家助学政策的温暖关怀。
队员们携带政策手册,走访镇内各村居、商铺,耐心讲解各阶段的资助细则,把复杂的条款转化为街坊邻里听得懂的“家常话”。通过地毯式走访与点对点服务,团队将政策的春风精准吹拂至六都镇的街头巷尾,为寒门学子点亮了看得见的求学希望。

研学铸魂:荣昌堂里淬炼初心,人才驿站解码未来
在都杨镇的百年青砖院落荣昌堂(中共三罗组织革命活动旧址),突击队员们透过泛黄的家书与详细讲解,触摸到三罗地区的革命脉搏。通过实地的学习与对历史材料的观摩,队员们更直观地了解到了“一门七杰”的赤诚信仰,铭记作为崭新一代在当今的历史使命。
走进云安区人才驿站,一幅由灯光沙盘生动勾勒的“石材精深加工——绿色日化——智慧农业”产业走廊跃然眼前,清晰展现出区域产业升级的脉络。突击队队员了解到云安正以人才驿站为枢纽,汇聚创新动能,将顶尖智力资源转化为驱动特色产业N次方跃迁的核心密码,书写科技赋能县域振兴的生动篇章。

供稿:华建新
审核:饶喜明